中房报·本地快讯
A+
激荡30年:从蜗居到宜居,探寻西安人居蝶变脉络

中国房地产网

2022-10-26 08:06

石青玲/发自西安


26岁,周敏重新回到西安,第一印象是“太破了”。令她记忆犹新的是,年轻的时候,去南方出差的她向别人介绍道“我来自西安”,有人问“西安是哪里?”她苦涩交加,无语凝噎。


然而,在此后的30年里,西安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变化,在旧貌换新颜中展现出勃勃生机。西安人居也经历了从福利分房到商品房的巨大转变,从几代人共居一室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住房条件也实现了从“蜗居”到“宜居”的转变。


筒子楼里的回忆


回想这一生,刚刚退休的周敏觉得自己从来没在房子上受过苦。


周敏是河南人,但她自小随父亲生活在西安。她的父亲是在大饥荒中来到了西安,就职于西安公交总公司,是一名维修工。


在周敏的回忆中,小时候,她和父亲住在单位宿舍,也就是筒子楼,每家在楼道里自设一个小厨房,用的是蜂窝煤,卫生间则是共用。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单位住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曾有无数西安人,在这十几平方米的筒子楼中结婚生子、奏鸣着锅碗瓢盆交响曲。


饶是这样的住房条件在当时也比较紧张,父亲退休之后,厂里把房子收了回去,接替父亲入厂的哥哥因为没有结婚暂时没有分到房子,只能在外租房,条件更为艰苦。周敏形容,当时哥哥租的房子更像县城里的学生宿舍,整个院子里只有一处可以接水。


随着周敏年龄越来越大,她回到了老家。在她回老家的这些年里,西安的住房政策也不断演化:1993年1月1日,西安市公有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实施,西安市从福利分房方式向商品住房方式过渡,居民楼的“时代”就此启幕;1994年,陕西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1997年,我国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1998年,房改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一年,住房分配完全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


商品房时代来临


就在这一年,听从家人的劝说,周敏重新回到了西安,寄宿在姑姑家里。第二年,周敏结了婚,有了自己的住房。


婆家因为旧有住房被拆迁分得了两套单元房,没有暖气,没有天然气,客厅很小,但是却拥有了独立的卫生间与厨房。本来其中一套属于她和丈夫的新居,但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新婚燕尔的他们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于是选择在外租房。


这样的住房条件在当时也算尚可。事实上,“房改”之后的几年内,西安市场开始有了商品房的概念,少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已经有了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的意识,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出现,高新、紫薇、雅荷等本土房企初现,西安人的住宅条件也随之不断提升。当时的代表小区有:西门外八佳巷小区、吉祥村吉祥小区、太白立交的雅荷花园、南稍门附近的永宁小区等。


2002年,周敏丈夫所在的单位进行了分房,他们也因此住上了单元房。房子不大,只有60平方米,与父亲辈的分房不同,周敏分得的房子需要交钱,尽管容纳一家三口尚有些拥挤,但相比之前已经大为改善,她内心是欢喜的。


然而,“局外人”却不这么看,2002年,受紫薇地产当时的掌门人段先念之邀,著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来到了西安,对于彼时西安的住房条件,他在《大国大民》中写道:“当时西安的房子根本不能称之为家,顶多是‘人库’,也就是装人的仓库,一个人十平方米,勉强能住。”


基于这样的住房环境,王志纲为紫薇地产策划一个地产大盘项目——紫薇田园都市。他认为,“只要能够给西安人提供新的生活方式,打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产品,消费者自然会从‘人库’里出来,寻找新的生活。”


最终,这个在当时几乎不背所有人看好的项目,开盘不到半年就实现销售面积近70万平方米,“这个项目在使西安的城市风貌为之一新的同时,也改变了西安人传统的居住观念。”


外埠房企进入


由此开始,外埠房企开始进驻西安,万科、恒大、融创、中海、金地、金辉、蓝光、龙湖、雅居乐、合能……全国Top50房企的到来,为西安居住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


与此同时,西安人开始走出原来的集中居住区,一些新兴居住区域开始显现,最炙手可热的便是曲江新区。2003年曲江更名为西安曲江新区,“五园一塔”的概念奠定了曲江旅游生态生活基调,其中大雁塔和大唐芙蓉园的建成,增强了公众对区域发展前景的信心。


在此阶段,房地产市场价值开始凸显,品牌开发商开始进驻,曲江豪宅逐渐形成,曲江逐渐成为普遍认同的高档住宅区及生态宜居地。《2006年西安房地产市场年度分析报告》中提到,很多外地品牌商进军西安首选曲江已是不争的事实。外来资本进入西安之时将关注的眼光更多投向这里,通过高品质住宅的建设快速树立起开发企业形象,同时又获得相当的利润回报。随着企业“蜂拥”曲江,这里的地价、房价也持续走高。


周敏说自己喜欢择水而居,然而在不断徘徊犹豫中遗失了自己的“南湖梦”。幸运的是,2005年以后,西安区域化特点更加明显,房地产开发进入由集中于二环向三环外拓展的黄金发展期。市政府北迁让城北成为新的亮点区域,西高新被科技部确定为要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六个试点园区之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城东则在老商圈的基础上,借助了浐、灞两河的天然优势,树起了景观化、生态化的发展蓝图。


看过城市的多个新区,她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城市的南边。2012年,周敏另购了一套商品房,140平方米,三室两厅两卫,卧室有大大的落地窗,天气好的时候却可以看到秦岭,让人心旷神怡。“南边的教育、就业资源还比较丰富。”她说。


“搬进来的时候周边很荒,买瓶水需要走到800米以外的超市,没想到现在有公园、有地铁、有商场。”她的女儿说道。


“智能”时代到来


如今距离周敏最近一次买房已经过去10年了,西安的房地产市场还在不断进化,大横厅正在成为当下的主流产品。谈到未来的房子,她思考了一会儿说,“会更加‘智能’吧”。


而这正是李玉期待中家的样子。35岁的李玉和周敏住在同一个小区,大学毕业后,李玉去了外地工作,漂泊的生活让李玉决定回到西安,于是在家里的资助下,她也在2012年购置了现在居住的这套房子,一套110平方米的三居室。


随着结婚生子,李玉觉得现在的房子“不够住了”,再加上父母日渐年迈,身为独生子女的她便想换一套大一点的居所,实现三代同堂。综合各种因素,她对新家的期待:距离工作地点不太远、周边配套齐全、140平方米以上、有大横厅、智能、物业好。


她的想法和如今西安改善客群的想法基本吻合,而西安市场也正发生着这样的变化。今年以来,143平方米以上的产品成为西安新房市场的主流产品。拓虎数据显示,相比2020上半年、2021上半年成交主力面积段100~120平方米来说,2022西安上半年主力成交面积段已经变为120~140平方米,占比达到27.1%;其次为140~180平方米,占比为25.2%;接下来才是100~120平方米的房源,占比仅为21.9%。


在户型面积变大、产品不断创新的同时,智能、5G也逐渐成为了“标配”,智能门禁系统、自动人脸识别、新风系统、全屋一键控制系统……都“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当然,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环保也将成为未来产品进阶的关键词。


30年栉风沐雨,人居变革与城市发展相依相伴,地产行业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扮演了新区开发“先锋队”的角色。未来,相信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地产行业依旧大有可为。


编辑:本站编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西安,人居,智能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