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房报记者 李叶 北京报道
履新中建壹品3个月后,许杨首度公开亮相项目一线。
10月12日,中建壹品位于北京的新项目海宸元境正式对外开放,来自“华润系的”新任营销总经理许杨现身。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开放当天,中建壹品董事长徐超罕见亲临现场,足见他对这位新任营销总经理的重视。
此前有消息称,许杨进入中建壹品后,多位“华润系”成员纷纷加盟,组建了一支核心营销团队,如曾在华润置地武汉、郑州公司任职的方佳于今年8月加入中建壹品,担任中建壹品营销部执行经理一职;曾任华润置地武汉项目策划经理的彭蒙同样在今年8月加入中建壹品,现任中建壹品营销策划负责人;华润置地原郑州项目高级策划经理张杰则是在国庆假期后入职中建壹品北方区域,担任海宸元境项目操盘手。
中建壹品批量引入“华润系”营销核心团队,战略重构动作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有房地产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按照央企管理要求,高管调动或引进人才是忌讳批量引入”旧部“的,“不过,这也说明徐超在用人方面的魄力,这一切都是中建壹品围绕‘千亿目标’展开,但成效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外部引援
今年7月,许杨正式加盟到中建壹品,全面负责构建集团总部的营销体系,并统筹管理全国各项目的营销综合运营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许杨出生于198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08年以“百匠新人”校招生身份加入华润置地武汉公司,从武汉华润中央公园策划做起,在25岁时就晋升为项目营销经理。此后先后担任华润置地华中区武汉公司、华中区域郑州公司,以及深圳区域营销负责人。
许杨本人相对低调,她在郑州、深圳区域的公开报道内容较少。核心内容来源于今年7月的一篇公众号文章,里面记录了她作为营销负责人在华润置地武汉、郑州、深圳区域公司的突出业绩。“2022年春节之后来的郑州公司,确实销售了百亿元,销售能力很强,”郑州一位媒体同行表示。不过,亦有华润置地内部人士向记者袒露,“她比较有个性,只对‘老大’汇报。”
作为进入中建壹品后接管的首个产品系——“元境系”被许杨寄予厚望。在她的主导下,方佳、彭蒙、张杰等多位与其在华润置地时期有过交集的营销人才也陆续加入,形成了一支新的核心营销团队。同时,她带领团队直接驻扎在北京海宸元境,旨在快速重塑中建壹品的营销体系。
有媒体报道,10月12日~10月21日,海宸元境售楼处正式开放的前10日,日均接待到访客户300余组,高峰期日到访约800组,10日累计到访客户3000余组,同步实现热线咨询接听超3000组。这一组数据,为许杨及其新团队打开了新的局面。
实际上,自2024年明确 “冲刺千亿规模、跻身行业20强” 的目标后,中建壹品就开启了对外部人才的密集吸纳。
2024年9月,龙湖烟威城市原总经理王志斌“空降”,成为中建壹品人才引入的标志性动作。这位拥有龙湖经验的高管,入职中建三局仅两个月便从中建三局投资部执行主任升任中建壹品执行总经理,全面主导战略投资、运营管理及风控工作。紧随王志斌加盟的,是龙湖原研发高级总监李家峰,他被任命为中建壹品新产品研发中心总经理。
对于中建壹品外部引援人才的动作,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华润系”、“龙湖系”精英自带高周转项目经验,其“标准化营销打法”,可直接嫁接中建壹品2024年新增的12个重点项目(含海宸元境等高端系),缩短项目孵化周期。
新老交替与发展诉求
在引入外部 “活水” 的同时,中建壹品内部人事的调整同样频繁。
4月,中建壹品北方分公司原总经理田植钊离任,接替者是北方分公司党总支书记刘尚元。8月份,中建壹品北方分公司营销总监曹秋良离任,接任者是中建壹品南方分公司副总经理刘红,这位中建壹品老将曾主导深圳区域项目攻坚。有分析人士认为,其 “敢拼敢冲” 的风格与许杨的专业体系可形成互补。
克而瑞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5年1~9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百强榜中,中建壹品实现销售216.9亿元,排名21位。不过,这一排位较2024年下降了2位;拉长周期来看,亦比2023年的250.7亿元销售额下滑不少。可见,中建壹品的人才布局对应着明确的发展诉求。
在中建集团体系内,除中海地产外,旗下八大工程局组成的 “中建八子”长期保持独立运作态势,各拥专属房地产业务平台。其中,中建八局旗下的中建东孚曾长期领跑,在拿地与销售领域始终稳居前列。不过,中建三局旗下的中建壹品近年以 “黑马” 姿态异军突起,2021年至2023年,销售额从326亿元攀升至518.8亿元;2024年,中建东孚发展节奏放缓,中建壹品则乘势加速,不仅拿地势头强劲,更实现全国一线城市全面布局,成功登顶中建八大局地产板块榜首。
2024年,在房地产行业普遍淡化销售目标的背景下,中建壹品却逆势发力——徐超为企业定下 “千亿目标”。2025年年初,徐超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提出中建壹品将全力冲刺全国房企20强,销售规模目标锁定千亿级别,这一数值近乎是其去年销售额的2倍。
从行业趋势来看,房地产下半场竞争逻辑已从传统 “拼土地” 转向 “拼运营、拼产品、拼客户”。对于中建壹品而言,要实现从 2023年518.8亿元到千亿元规模的跨越,仅依赖央企资金优势已显不足,补强专业能力短板成为关键。
内部竞争层面,中建系 “赛马机制” 更倒逼中建壹品加速人才升级。同为 “中建八子”,中建壹品仍位居首位,但其他公司也都在奋勇发力。中建一局旗下的中建智地深耕北京,凭借其在北京市场的爆款产品,销售业绩和口碑均出现增长;中建二局旗下的中建玖合已布局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业绩猛增,尤其在北京通州运河板块项目销售遥遥领先;中建八局旗下的中建东孚今年董事长调整后,业绩也开始增长。在此格局下,中建壹品若想稳固 “中建系地产榜首” 地位,需通过人才升级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为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多重现实挑战
这场历时两年的人才布局虽方向清晰,但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
从积极面来看,中建壹品人才结构已呈现 “年轻化、专业化” 特征:许杨与王志斌等核心高管均为“85后”,处于职业黄金期,且覆盖投资、产品、营销全链条,这种配置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同时,“外部引才+内部培养” 的模式,既避免了 “空降兵” 水土不服,又打破了内部固化思维,为战略落地提供了人才基础。
但潜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龙湖、华润置地和中建壹品在管理模式、薪酬体系、资源分配和文化基因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短期内密集的人事变动可能引发文化融合问题,外部团队与内部老员工如何协同、磨合,需要一定时间。” 柏文喜表示。
此外,有分析人士担忧,许杨团队主导的营销改革成效要靠北京海淀海宸元境等项目的去化数据、品质口碑来检验,若短期内未能达到预期,可能引发新的人事变化。
当前,北京海淀海宸元境售楼处的开放,成为中建壹品人才布局的首个“公开考场”——许杨团队能否让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项目取得一个足够亮眼的成绩,将直接影响中建壹品后续人才战略的推进信心。
中建壹品最终能否通过人才升级实现“最具价值创造力的全国一流现代化房企”的战略目标,不在于招来了多少标杆企业的人才,而在于能否将这些个体能力转化为真实的效能——这道题的答案,还需交给市场与时间。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热门评论